石云霞: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来源:本站编辑作者:管理员发稿时间:2019-06-23浏览次数:

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7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一新时代的强国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三大规律”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走好强国之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正确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囿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大体上经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且初步阐明了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列宁在领导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自身也将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他在把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在不同条件下,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形式”“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完全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诸多论断,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思考。列宁始终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批评那种超越阶段的想法和做法是“这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

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中,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指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即第一步使工业大体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现代化。他强调说:“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实际出发作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且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到下个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江泽民在我国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的基础上,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进一步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实际,确立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根据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进一步作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安排。第一个阶段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安排,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问题。根据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为前提,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面对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提出了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在实行短暂的“战时共产主义”后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使新生的社会主义站稳了脚跟并获得发展。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它虽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诸多弊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边建设边学习,搞社会主义,才有社会主义经验,可谓“未有先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我们在学习、借鉴和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在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邓小平针对“四人帮”散布的奇谈怪论,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而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认识。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回答。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形成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这一宏伟目标,深入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归结起来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这些重要论断表明,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认识更深刻、目标更明确,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更加丰富完善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认识,是积历史之经验,在党长期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认识的创新发展。

这一新的宏伟目标,既强调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富强,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和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主,就是要通过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用制度体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文明,就是要通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和谐,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美丽,就是要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一新的宏伟目标,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利益,进一步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内涵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认识论上说,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了要为中国的工业化而斗争的战略目标,可以说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达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把工业化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规范话语表达方式。在毛泽东时代,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一个鼓舞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庄严豪迈而又嘹亮的号角。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本质内涵上更深刻认识到这种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又称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落脚点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深刻的本质内涵的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必然促进并直接表现为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相一致。马克思曾经以人的发展为尺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认为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同时也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即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还没有获得对他人的独立性,所以谈不上人的自由发展。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独立性仅仅是在一种特殊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立性,个人的自由发展仍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自由个性”发展阶段,人完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获得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这种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这也就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真正实现,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境界。

四、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识的丰富和发展

最先把现代化建设与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联系在一起的是列宁。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不然我国仍然是一个小农国家,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比资本主义弱,在国内也比资本主义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一定要努力把小农经济基础变成大工业经济基础。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列宁的这个论断所揭示的科学真理,就是只有通过实现现代化,建立强大的技术基础,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取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出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设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肯定了在共产主义的一定时期和阶段内还存在着国家。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主义关于国家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谬论时,曾经提出将来“现代国家制度”的根基即资产阶级社会消亡之后,“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制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马克思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定时期内还需要国家。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的论述,对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作了深入的科学分析,阐发了马克思所提出的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为什么还存在国家、存在着什么样的国家,以及为什么只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才会完全消亡的道理。列宁指出,马克思这里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指的是它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在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完全成熟,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由此就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保留着‘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既然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那当然一定要有资产阶级国家,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强制人们遵守权利准则的机构,权利也就等于零。”列宁进一步指出,“可见,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权利,甚至还会保留资产阶级国家,——但没有资产阶级!”“这好像是奇谈怪论”,但是符合辩证法。因为“无论在自然界或在社会中,实际生活随时随地都使我们看到新事物中有旧的残余。马克思并不是随便把一小块‘资产阶级’权利塞到共产主义中去,而是抓住了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社会里那种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不可避免的东西。”

十月革命胜利后,正是在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引下,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初步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而且付出了艰苦的实践探索。斯大林面对资本主义世界重重包围的压力,明确提出了“落后了就要挨打”的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他指出,“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一方面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做强大后盾,但是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试图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绞杀在摇篮里的严重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伟大思想,提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使中国原本“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国内场合的重要演讲和谈话中,从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融理论、历史、现实于一体,用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特别是中国国家观,即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将要变成什么样的国家,以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复阐明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中国是虚心学习和坚持天下一家、大道为公的国家等,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发展的中国,有力批驳了“国强必霸论”“中国威胁论”的陈旧逻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五、坚定必胜信念,走好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条道路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时代旗帜,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又一次新的伟大觉醒。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40年来春风化雨,沧桑巨变。我们党在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砥砺奋进,风雨兼程,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社会大发展。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路程,实现了中国人民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历史性跨越,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由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挑战和风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共产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与国际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招。

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改革的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反映了社会的呼声、诉求和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又一次新的伟大宣示和重要体现。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是我党历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郑重宣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他所阐明的九个“必须坚持”,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些重大的科学论断,归结到一点,就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和新的动员令。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创造出中华民族和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的奇迹!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